基隆中元祭:鬼月最盛大的台灣祭典,行程、祈福儀式一次看懂

農曆七月,俗稱「鬼月」。
台灣民間流傳著許多禁忌:別在晚上吹口哨、別夜晚晾衣服、更別下水游泳。
這一切,都是因為傳說中陰間的「好兄弟」會在此時來到陽間。

而在北台灣的基隆,這個月份更是熱鬧非凡,整整一個月的「基隆中元祭」,不僅是宗教儀式,更是一場城市盛典。

雞籠中元祭 主普壇
雞籠中元祭 維基百科

基隆中元祭的起源,可以追溯到清咸豐年間(1855 年)。
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,漳州與泉州移民在此落腳,但也因此產生激烈的械鬥,死傷無數。
除了械鬥,還有各種國際戰爭,像是清法戰爭、乙未戰爭,再加上多次礦坑災難、海難、瘟疫種種天災人禍,都為基隆帶來許多死傷。

為了安撫亡魂、化解紛爭,基隆人特別重視中元普度。
他們從月頭拜到月尾,就是為了讓好兄弟每天都有東西吃。
整個中元祭典結合了祭祀、遊行、演出、醮儀,是台灣歷史悠久的民俗祭典,名列為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「台灣十二大地方慶節」之一。

基隆港

基隆中元祭:老大公廟,鬼門開

基隆的中元祭,每年最重要的開端就是在 老大公廟。這裡可以說是整個祭典的核心。
老大公廟位於安樂區嘉仁里,主要祭祀的是因漳泉械鬥犧牲的亡魂。

時間拉回到 1851 年(清咸豐元年),當時因為土地、水源、信仰等問題,漳州人和泉州人爆發嚴重械鬥,死傷無數。
後來雙方和解,決定將犧牲者的骸骨合葬,並一起祭祀,老大公廟就是這樣誕生的。

除了蓋廟,他們還約定從 1855 年開始,由「十一字姓」宗親輪流主辦中元普渡,後來演變成現在的「十五字姓」。
這也是為什麼走在街頭,會看到高掛的燈籠,上面寫著今年輪值的姓氏。

雞籠中元祭

中元祭的重頭戲之一,就是農曆六月三十子時的「起燈腳」。
老大公廟會同時點亮三千盞普渡公燈,象徵引領好兄弟們回到陽間。
燈火一瞬間亮起,整座城市好像活了過來,也宣告為期一個月的中元祭正式開始。

農曆七月一日是鬼門開的日子,下午在老大公廟有個「開龕門」儀式。
由輪值宗親會和市長一起開啟龕門,象徵請老大公出來,邀請各路好兄弟重返人間。

雞籠中元祭 老大公廟 鬼門開

基隆中元祭:主普壇,豎燈篙

接下來,活動的重心會轉移到中正公園的主普壇
這裡平時看起來冷冷清清,到了中元節就搖身一變,成為台灣宗教盛事的重要場地,大部分中元科儀都在這裡舉行。

雞籠中元祭 主普壇

主普壇前有一樓的「中元祭祀文物館」,可以順便看看基隆中元祭的歷史故事。

農曆七月十一日會舉行「豎燈篙」儀式,就像是發出正式的邀請函,請神明和好兄弟們前來。 燈篙是用整支竹子立起來的,就像升旗一樣,由多位代表合力完成。
燈篙分為「天燈篙」和「地燈篙」:白天升起天燈篙,象徵邀請天界和陽間神明賜福;晚上降下天燈篙,豎起地燈篙,照亮孤魂野鬼,邀請他們前來享用普渡。

不只主普壇,基隆其他廟宇也會舉行「豎燈篙」,這邊的豎燈篙是在慶安宮拍的。

慶安宮 豎燈篙

基隆中元祭:慶安宮,迎斗燈

慶安宮是基隆最古老的媽祖廟,建於 1780 年。
裡面同時供奉湄洲媽、泉州媽和漳州媽,象徵漳泉和解,也和中元祭的歷史背景互相呼應。

基隆 慶安宮

每年農曆七月十三日,十五字姓的宗親會會抬著代表各自姓氏的「斗燈」上街遶境。
斗燈大約一人高,用木頭製成,是宗親會的重要聖物。
平常都安放在宗親會館,只有在這一天才會被抬出來遊行。

遊行的起點是基隆港東田寮河畔,隊伍一路穿越市區,最後回到慶安宮安奉。
現場鑼鼓喧天,陣頭、舞龍舞獅加上滿街的斗燈,非常熱鬧,和台灣其他地方的迎神遶境氣氛完全不同。

基隆 慶安宮

基隆中元祭:八斗子望海巷,放水燈

中元祭不只照顧陸地上的孤魂,也要記得邀請海上的好兄弟。
放水燈就是要幫那些在海上遇難的先民指引方向,好好來享受陽間準備的普度。

基隆中元祭 放水燈
雞籠中元祭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

七月十四的傍晚,是最熱鬧的放水燈遊行。
市區主要道路會交通管制,大家可以直接走在馬路上,跟著隊伍邊看邊玩。
遊行隊伍很壯觀,有不同姓氏的花車,一路噴水、灑糖果,還有民俗表演,氣氛超熱鬧。
但最重要的,其實是車上的「字姓水燈頭」。

基隆中元祭 放水燈
雞籠中元祭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

水燈頭就像是一個迷你版豪華小屋,用竹子和紙糊成,裡面有大廳、廚房甚至家具,象徵給水上好兄弟的請帖與休息室。

深夜十一點,各宗親會聚集在八斗子望海巷,擺好供桌、祭品,等道士誦經後,隨著煙火升空,大家點燃水燈頭,一起推向海裡。
人們相信,水燈頭飄得越遠,代表這個姓氏越旺。看著火光隨海浪漂遠,那畫面不只是壯觀,更有一種安慰人心的力量。

基隆中元祭:主普壇,普渡盛宴

七月十五,就是中元祭最重要的日子:普渡。
基隆各地都有普度,但最吸引人的是中正公園主普壇的「金松宴」,也就是公普三連桌。

基隆中元祭 主普壇

這三桌很特別,有葷食桌、素食桌,還有一桌「西洋食桌」。
因為基隆過去曾有外國士兵戰死,主辦單位貼心準備了牛排、漢堡、法國麵包等西式料理,讓他們也能「吃得習慣」,展現出台灣的人情味。

桌上還有一道很特別的「半生不熟空心菜」。
它的意思是:我們誠心招待,但也希望好兄弟吃飽後早點離開,不要留戀人間。

到了晚上十一點,還會有「跳鍾馗」送孤魂的儀式。
鍾馗是驅鬼的大神,象徵著普渡的尾聲,先溫柔請孤魂離去,最後再由鍾馗驅逐不肯走的孤魂。
接著,燈篙卸下,紙紮品也會在望海巷焚燒,為這場祭典畫下句點。

基隆中元祭:老大公廟,鬼門關

最後,到了農曆八月一日,老大公廟會舉行「關龕門」儀式,也就是鬼門關上。
今年的中元祭到這裡正式結束,並由宗親會交接手爐,準備交棒給下一年主普的宗親。

基隆中元祭 老大公廟

其實,很多人對日本祭典很嚮往,但仔細看看基隆中元祭,你會發現它一樣精彩,甚至更有文化深度。
這不只是宗教儀式,更是一種從歷史糾葛到彼此和解的象徵,也是人與鬼互相尊重、和諧共處的生活智慧。

Thankyou illustration

謝謝觀看,如果對我的圖文有興趣,歡迎追蹤 IG 或 Facebook

👉👉 IG: @sika_artist 👈👈
👉👉 Facebook: 昆妮的奇幻之旅 👈👈

主機服務:金城事務所